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新聞資訊網站首頁新聞資訊
姜學峰:對“十四五”中國油氣高質量發展的思考 | 觀點
“十四五”時期是至關重要的5年規劃期,中國能源發展將進入轉型加速期。對于油氣行業而言,要進一步夯實油氣安全供應基礎,充分發揮天然氣在清潔低碳能源體系中的作用,著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同時立足長遠,謀劃好、起步好低碳能源轉型。
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ETRI)副院長
姜學峰
“十四五”全球和我國油氣供需形勢的基本判斷
全球油氣供需仍呈寬松態勢,油氣價格逐步回升。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全球石油治理體系轉變,地緣政治風險仍十分突出。
2020年世界石油需求同比大幅下降810萬桶/日,預計2022年左右恢復平衡?!笆奈濉逼陂g,預計世界石油需求年均增長80萬桶/日左右,石油供應能力年均增長70萬桶/日,較“十三五”增速低50萬桶/日。雖然“十四五”期間世界石油供應能力增長放緩,但歐佩克剩余產能水平仍較高,市場有充足的產能滿足需求增長。在伊朗繼續遭遇制裁情況下,2025年歐佩克剩余產能仍將超過300萬桶/日,如伊朗制裁解除,短期可供170萬桶/日。預期國際油價隨著需求恢復逐步回升,但明顯受制于庫存高企壓制,2025年布倫特油價逐步回升至50美元/桶左右。
預計全球天然氣需求年均增長1.5%,2025年達到4.35萬億立方米,增速較新冠肺炎疫情前進一步放緩,亞太市場消費增量將貢獻全球增量的一半以上。受油價低位運行、替代能源競爭等因素影響,2020年全球三大市場價格處于近年低谷,2021年或將逐步回升;預計2021~2025年,東北亞LNG現貨價格由4.5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回升至7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受目前需求疲弱等多因素影響,多個LNG項目投產延遲,預計至2025年,全球LNG供需形勢將從2020年的供應過剩2100萬噸逐漸收窄至供應缺口2500萬噸。
在替代能源快速發展、世界石油需求減速、供需格局深度調整的背景下,全球石油市場波動加劇,需要加強供需協調管理。美國已基本實現“石油獨立”,保障油氣出口地區穩定及海上運輸安全意愿下降,擾動油氣地緣政治格局,增加石油供應中斷風險。世界主要石油產區的中東北非地區不確定性加大。美國與伊朗、委內瑞拉的制裁仍將對石油市場供應產生重要影響。亞洲消費國地緣政治風險溢價將持續存在。
中國石油需求由高速增長轉向中低速增長,成品油消費在“十四五”期間進入峰值平臺期。我國天然氣仍處于快速發展窗口期,但需求增速逐步放緩,天然氣供需形勢總體寬松。
“十四五”期間,受煉廠能力持續增長驅動,我國石油需求還將有所增長,但增速將逐步放緩,并于2030年前后達峰,峰值在7.3億~7.5億噸左右。
“十四五”時期,我國成品油需求總體將呈現“汽油達峰、柴油下降、煤油增長”的特征,汽油需求有望于2020~2025年間達峰。柴油需求目前已經進入峰值平臺期,未來將穩步下降。
“十四五”期間,在宏觀經濟穩健增長、環保政策持續加碼、天然氣市場化改革效果顯現等多因素驅動下,中國天然氣需求年均增量將超過200億立方米,2025年增至4300億立方米,但年均增速由“十三五”時期的11.1%降至6.1%。分行業看,城鎮化推進和環保政策實施,居民生活用氣繼續平穩增長,采暖用氣增速較快。交通用氣增量主要來自LNG重型貨車,LNG船舶在環保政策推動下前景較好。
國內天然氣供應能力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態勢。預計“十四五”末國產氣量達到2200~2500億立方米,較2020年增長350億~650億立方米。進口天然氣供應能力整體呈快速增長,2025年進口管道氣供應能力近1000億立方米, LNG接收能力將突破1.2億噸。
“十四五”我國油氣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
油氣安全供應風險仍十分突出。
一是油氣對外依存度仍將上升。預期“十四五”期間,我國原油進口量從2019年的5.06億噸增至5.5億~6億噸的峰值水平,原油對外依存度增至73%~75%(2019年約72%)。天然氣進口量也將從2019年的1333億立方米攀升至2035年的3000億立方米左右,屆時對外依存度增至55%~60%左右(2019年約45%)。二是油氣儲備能力、調峰能力不足,區域性、時段性供需矛盾突出。隨著我國能源轉型正在快速推進,新舊能源系統處于迭代期;能源相關產業鏈長、關鍵環節多、聯動機制復雜、輻射影響面廣,一個環節的運行波動將會沖擊整體產業鏈生產運營。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天然氣市場出現較為嚴重的供應過剩,產業面臨上游關井和進口長貿照付不議合同的履約風險。
石油產業結構性矛盾加劇。
一是油品供應過剩形勢加劇。隨著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陸續投產,2025年全國煉油能力將增至10億噸/年。供需不平衡問題進一步加劇,預計2030年我國成品油產需差將擴大約7000萬噸。煉化產能的持續擴張,疊加成品油需求的即將達峰,高開工率推動我國成品油出口需求將保持增長。二是化工品供需結構失衡。2020~2025年,中國七大基礎原料的擴能規模將超過0.75億噸。面對規模巨大的產能投放,聚乙烯、聚丙烯等合成材料2025年仍存在一定供應缺口;乙烯、丙烯基本達到供需平衡;對二甲苯、乙二醇供應過剩壓力凸顯。
碳中和目標倒逼油氣行業深度變革。
碳中和目標對油氣行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生產運營的低碳化,二是提供能源產品服務的低碳化,油氣行業需進一步加快低碳轉型步伐,適應與引領碳中和目標的實現。目前,我國石油加工轉換、煉焦及化學制造業年能耗5.6億噸標煤,二氧化碳排放約10億噸,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10%。實現油氣行業生產經營特別是加工環節的低碳轉型任務較重。長期來看,油氣行業不僅面臨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的挑戰,而且面臨如何盡快實現低碳化利用轉型的難題。
油氣企業生產經營難度加大。
一是低油價影響勘探開發。隨著中國國內油氣資源劣質化程度加劇,勘探開發難度加大,油氣投資和開采成本越來越高,大部分油田難以承受當前油價。成品油市場“量價齊跌”,煉化銷售環節庫存高企,進而壓力必將傳導至上游,迫使油田不得不關井限產,從而影響到國內原油生產。二是經營效益壓力。在國際油價低位徘徊、國內成品油需求日趨見頂、市場競爭更趨激烈的背景下,油氣行業營收及凈利潤增長均面臨更大壓力,提質增效工作將常態化。
對“十四五”油氣高質量發展的幾點思考
聚焦安全短板,增強供應保障能力建設。國內石油企業要認真落實好“七年行動計劃”,持續加大上游生產勘探開發力度,夯實國內資源基礎;加大油氣儲備設施建設,保持合理儲備水平,增強供應體系安全保障度、彈性和適應性;加強產業鏈彈性建設,大力提升供應靈活性。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率。加快推進煉油行業轉型升級。繼續下大力氣淘汰落后產能,推進煉廠基地化、園區化、區域化建設,部分燃料型煉廠轉向材料型煉廠。按合理開工率、汽煤柴油收率、成品油區間出口以及需求量測算,2025年我國煉油能力應設定在8.5億噸/年。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應用、社交媒體等信息技術改變了煉化業務模式,推動石化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適應“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重視國內消費市場、挖掘差異化需求。
瞄準清潔低碳戰略方向,加快轉型發展。首先,要實現生產經營特別是加工環節的低碳轉型,應加快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盡量減少化石能源直接燃燒使用,提高電力、熱力、氫能等二次能源應用比例。其次,做好“石油作為原料”和“天然氣低碳化利用”兩篇大文章。持續深化節能和燃料替代,提升交通電氣化水平、提高燃油經濟性標準;做好“天然氣+”,面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統,天然氣在發電側與用戶側與可再生能源融合發展,改善用氣經濟性。最后,充分利用油氣田儲層等資源稟賦,加強與煤電、氣電、工業排放大戶等合作,不斷提升CCUS技術開發利用規模。
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深化國際合作。一是優化資源進口布局,利用好戰略買家地位,增強資源運籌能力。中長期內重點布局中東、中亞—俄羅斯和非洲等未來油氣出口規模最大的地區。二是積極推動能源領域雙邊和多邊合作。利用“一帶一路”、上合組織、金磚組織,密切與資源國關系,進一步完善油氣戰略通道,穩定運營中亞、中俄油氣管道,增強陸上通道多元化與可靠性;積極推動中、日、韓油氣基礎設施共享與共建。三是努力提升我國國際油氣市場影響力、定價權。加快將上海原油期貨打造成為國際基準原油步伐。加快推出汽油、柴油、天然氣等更多人民幣計價的期貨交易品種,鼓勵國內企業以上海價格作為國際油氣貿易基準價。
持續深化市場化改革。一是有序推進上游市場開放,以強制性區塊退出機制為重點,深化油田勘查開采體制改革;二是深化天然氣價格機制改革,理順天然氣管輸價,聯動終端價,落實儲氣調峰氣價,推進天然氣終端價與門站價聯動。三是加強市場監管,規范下游市場競爭秩序,建立公平高效的市場營商環境。四是完善石油進出口管理體制,加強原油成品油進出口動態管理,增強國內外市場聯動性。
(本文原發于《石油商報》2021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