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新聞資訊網站首頁新聞資訊
18位石油和化工行業大咖暢談:“十四五”準備這么干!
來源:《中國石油和化工產業觀察》雜志
文丨邵青,陳繼軍
編者按 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接下來的5年,如何以雙循環為方向、加快建設現代化石油和化學工業體系,成為業內熱議一大主題。各方人士從不同角度對這一主題進行了詮釋。本刊對此進行了收集和整理,將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的見解和觀點在此展示,供大家交流分享。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 李壽生
要從七方面下足功夫
“十四五”期間,全行業要在七方面下足功夫。
一是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加快重點產品補短板和創高端,同時鞏固和增強產品國際競爭優勢,支持企業開展國際產能合作。
二是提升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攻克一批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和重大技術裝備,在化工新材料、高端專用化學品等領域提高核心技術裝備自主可控能力。
三是提升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完善行業綠色標準體系,加快推廣綠色工藝和綠色產品,推進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建設,提升本質安全水平。
四是推進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石化生產深度融合,提升生產運營效率。
五是提升企業管理水平。鍛造優秀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培育一批一流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
六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加快落后產能淘汰和無效產能退出,加快發展高端石化產品、化工新材料、專用化學品和生產性服務業。
七是優化產業布局。規范化工園區發展,提升園區綠色化、智慧化、標準化發展水平。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 傅向升
化工園區要實現5個50
“十四五”期間,我國化工園區要瞄準3方面發力,實現5個50(建成50個科創中心,創建50家綠色化工園區,新建50個智慧化工園區,頒布50項園區管理和建設標準,開展50家高質量發展試點示范),以實現建成現代產業集群的目標。
一是要組織實施5項重點工程,即產業提升創新工程、綠色化工程、智慧化工程、標準化工程、高質量示范工程。
二是要重點培育5大世界級石化產業集群。這五大現代石化產業集群包括渤海灣區、杭州灣區、泛大亞灣區、湄州灣區以及西北地區的能源金三角區域。隨著煉化一體化裝置的建成投產和產業鏈的延伸、產業集聚度的提升,要在沿海的四大灣區培育中國版墨西哥灣、裕廊島世界級石化基地和現代石化產業集群。同時,在能源金三角區域,培育我國未來的現代煤化工產業集群。
三是要重點培育65家石化基地和專業化工園區,包括35家石化基地和30家專業化工園區。這些園區以沿海沿江已具備較強競爭力、產業高端、管理規范、排放達標的石化基地和化工園區為基礎,涵蓋了內陸一些具備條件的石化基地。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煤化工專委會秘書長 胡遷林
煤化工要發力于創新
現代煤化工產業在“十四五”以及未來較長一段時期應向4個創新方向發力。
一是重視煤制能源產品的開發。煤制油領域要重點發展煤制超清潔油品和特種油品,為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城市提供國六及以上標準油品,為煉廠成品油質量升級提供優質調和組分,為航空航天等軍事領域提供特種燃料,同時加快向下游化工產品延伸,實現多元化發展,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
二是發展產品高值化、高端化、差異化生產技術。煤制烯烴領域要開發與α-烯烴共聚的聚乙烯、超低密度聚乙烯膜及丙丁共聚丙烯、融熔聚丙烯、高結晶度聚丙烯等新牌號聚烯烴樹脂;利用與石油化工技術耦和生產乙烯、丙烯下游產品延伸產業鏈;加強對碳四資源綜合利用,開發高端碳三/碳四下游衍生化學品。煤制乙二醇領域要在不斷提升乙二醇產品質量的同時,開發煤經草酸二甲酯、碳酸二甲酯生產聚乙醇酸及聚碳材料等技術路線。
三是重視低階煤的分級分質利用。未來應著重研發新的熱解技術,如催化熱解、加壓熱解等新一代技術,提高焦油收率和熱解效率;研發煤焦油加工提取精酚、吡啶、咔唑等精細化工產品以及焦油全鎦分加氫制芳烴和烷基油等新技術;研發半焦利用技術,實現半焦清潔高效利用。
四是積極研發二氧化碳資源化技術。以一氧化碳為原料制高附加值及大宗化學品可實現碳、氧資源高效轉化和循環利用、延長煤炭利用過程產業鏈,未來要加快開發如一氧化碳加氫制甲醇、一氧化碳-碳氫重整制合成氣技術,以及一氧化碳-碳氫定向轉化合成碳酸酯、異氰酸酯、環狀聚碳等高附加值產品生產技術。
國際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黃曉勇
放開要成為能源主旋律
當前,我國油氣體制存在自然壟斷、行政壟斷等問題,市場競爭不充分。在能源價格管理上,政府對石油、天然氣存在一定價格管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不足,資源產品價格發生扭曲?!笆奈濉逼陂g,我國要按照放開兩頭、管住中間的總體原則,還原油氣商品屬性,構建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形成主要由市場決定能源價格的機制,轉變政府對能源的監管方式,建立健全油氣市場和法治體系。
從上游看,要逐步放開油氣上游勘探開發市場,鼓勵民營資本參與常規油氣開發,完善油氣勘探開發環節的財稅政策。從中游看,輸油輸氣作為自然壟斷環節,要實行對第三方的公平準入和開放,同時監管部門要做好價格審批和成本監控。從下游看,要逐步放開終端價格,并進一步完善以階梯氣價為主的定價方式。此外,要不斷完善我國油氣戰略儲備和商業儲備體系建設,有效應對國內國際市場波動、穩定我國市場供給。
中國科學院院士 鄒才能
油氣煤三大主力互相推動
“十四五”非常規油氣應實現3個突破。
第一,以川南海相古老儲層開發為代表的頁巖氣突破,爭取在四川盆地建成川渝天然氣大慶,推動我國天然氣產量再上新臺階。
第二,以中低成熟度、中高成熟度頁巖油開發為代表的頁巖油突破,建立頁巖油地下人造煉廠,保障國內原油產量生產底線。
第三,以煤炭地下氣化為代表的煤制氣突破,將煤炭在地下加熱,生成氫氣、甲烷等氣體產物,結合二氧化碳捕獲、利用與封存技術,實現煤炭清潔化利用,推動我國天然氣快速上產。
中國工程院院士 高從堦
力爭形成顛覆性技術
“十四五”期間,應鼓勵已有膜技術的推廣應用,如分子篩綠色工藝、膜反應器技術、中水回用技術、油氣回收技術、氫分離技術等;編制膜技術中長期戰略規劃,結合石化行業綠色發展,有序推進膜技術的實驗室研發、工程放大和產業推廣;有效整合政產學研用資源,建立膜技術研發單位和石化企業的高效合作平臺,強化產業集群效應;建立膜材料和膜過程原始創新研究體系,著力開發顛覆性膜技術促進石化行業綠色發展。
同時,要優化設計膜結構,提升膜通量和抗污染能力,推進石化行業分離過程的綠色發展;加強特種膜原位過程技術開發,促進石化行業高溫、反應等苛刻工業過程的綠色發展;重視原始技術創新,力爭形成石化行業的顛覆性技術。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材料化工處副處長 李巖
新材料要著重填補空白
化工新材料在“十四五”期間要著力突破一批新材料品種、關鍵工藝技術與專用裝備,不斷提升化工新材料產業國際競爭力。
具體到細分領域,高性能樹脂要通過優化升級和填補缺口來提升高端聚烯烴的差異化以及高端化發展;
工程塑料要重點發展市場需求大或市場緊缺的工程塑料及管件原料,大幅提升工程塑料的自給率;
聚氨酯應當重點實現綠色化以及差別化發展;
氟硅樹脂已經實現產業化或產業升級,應當大幅提升高端產品自給;
生物可降解材料要重點提高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產品性能,降低生產成本,擴大應用推廣。
在高性能化學纖維方面,要注重高性能纖維在復合材料領域的應用,特別在材料設計方面充分考慮各種纖維的特點。
在需求應用創新的基礎上同步實現供給側技術創新。
在功能性膜材料方面,存在技術空白、技術實力薄弱和進口依賴度高的品種,應當進一步關注并投入。
在電子化學品方面,將重點發展為集成電路、平板顯示器、新能源電池、印制電路板4個領域配套的電子化學品,加快品種更替和質量升級,滿足電子產品更新換代的需求。
此外,化工新材料的創新發展還應當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高校和科研機構為支撐、軍民深度融合、產學研用協同促進的化工新材料產業體系。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院長助理、能源化工處處長 王鈺
傳統化工重在提質增效
傳統化工行業在“十四五”期間要重點實施優化總體思路,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行業技術進步和產品結構調整,重點實施提質增效工程,提升傳統化工行業整體競爭力和質量。
農用化學品的發展思路是減量提效,加快發展高效肥料、高效農藥,強化綠色環保,保障糧食安全。具體來說,化肥行業要進行減肥增效,推進原料路線改造,大力發展新型肥料;農藥行業要發展友好型創制農藥。
兩堿行業積累的資源、環保等約束問題要逐步解決。純堿行業要推進先進技術應用,淘汰落后產能;氯堿行業要推進原料路線改造,促進汞污染防治,特別是重視減汞化,可從工藝源頭實現無汞化。
精細化工行業要提升行業的整體供給能力和水平??赏ㄟ^提升工藝技術、質量水平和經濟效益,促進綠色發展;優化染料生產過程,開發適應新需求的產品,開發滿足印染工藝新工藝、新纖維以及節能減排要求的染料;發展新型安全綠色精細專用化學品。
國家能源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 王祥喜
加快風光火儲氫一體化
自國家能源集團成立以來,始終積極推進清潔能源規?;?,目前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提高到26%,風電裝機保持世界第一。
“十四五”期間,集團將加快風光火儲氫一體化發展,建設若干個千萬千瓦級綜合能源基地。
同時,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建設力度,參與“一帶一路”清潔能源開發,確保實現年均開工、投產兩個1500萬+目標,力爭到“十四五”末,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達到7000~8000萬千瓦,占比達到40%的目標。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 戴厚良
用5年建成數字中石油
當前,數字經濟正開啟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引發產業變革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中石油將利用自動感知實時采集油氣產業鏈運行數據,利用全面互聯廣泛獲取內外部數據,運用數字化技術持續優化業務執行和運營效率,爭取“十四五”末初步建成數字中石油。
我們將構建物理中國石油與數字孿生體融合交互的閉環系統,推進實體業務與數字化世界的雙向連接運行,形成內外部連接、共享、協同機制,實現降本增效、協同共享、持續創新、風險預控和智慧決策,不斷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和資產創效能力。
同時,突出推動轉型升級,緊緊圍繞推動上游可持續發展、煉油產業鏈提質發展、化工和材料板塊高效發展、資本和金融業務創新發展,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加減乘除一起做,加快推進產業布局優化調整,打好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 張玉卓
爭當世界潔凈能源翹楚
中石化在“十四五”首次提出世界領先發展方略,即以打造世界領先潔凈能源化工公司為愿景目標,堅決扛起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引領我國石化工業高質量發展兩大核心職責,加快構建以能源資源為基礎、以潔凈油品和現代化工為兩翼、以新能源新材料新經濟為重要增長極的一基兩翼三新產業格局,大力實施價值引領、市場導向、創新驅動、綠色潔凈、開放合作、人才強企發展戰略,分3步把中石化打造成為世界領先潔凈能源化工公司。
為此,“十四五”時期,中石化:
一要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推進能源發展轉型,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和產供儲銷體系,推進從化工原料向高端材料延伸。
二要加快打造技術先導型公司,跳出傳統要素驅動發展模式,練就科技成果快速轉化、快速迭代競爭利器。
三要加快提升公司治理效能,以實施國企改革3年行動方案為抓手,加快建立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
德國巴斯夫公司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中間體業務部負責人 胡倍
決心終結全球塑料垃圾
“十四五”期間,巴斯夫在清潔生產、綠色發展、技術創新等方面有很多經驗可與中國化工企業分享,以助力提升產業價值鏈。
比如,我們希望能引領中國國內化工行業履行安環保高標準,建立完善的應急響應體系;計算在售產品的碳足跡,為客戶提供透明的碳排放數據;牽頭成立全球聯盟,終結塑料垃圾并推動創新解決方案,為有效解決全球塑料垃圾問題作出貢獻等。
巴斯夫中間體業務部在大中華區的戰略布局非常明確,就是攜手產業鏈里的重要合作伙伴共同合作開發貼近市場的創新解決方案,將材料之美體現在終端產品中。
放眼未來,我們將與客戶、合作伙伴更緊密地合作,不斷進行投資、生產與創新,實施新的企業戰略,為客戶提供全新的體驗,實現共同增長,為創造一個可期的可持續未來作貢獻。
霍尼韋爾中國有限公司總裁 張宇峰
盯住中國中西部市場
作為美國以外最大的單一市場,中國對于霍尼韋爾而言至關重要。
霍尼韋爾希望在中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時代背景下,不斷加大在華投入,進一步提升研發能力的同時,以中國研發的技術和產品服務更廣闊的全球市場。
“十四五”期間,霍尼韋爾將繼續拓展加深與中國企業的合作,通過先進的研發和產品為客戶提供定制化的解決方案,服務中國市場可持續發展,攜手客戶共創更健康、更安全、更高效的智慧未來。
霍尼韋爾十分看好中國中西部的廣大市場,未來業務將更多地向該地區傾斜。因為,經過多年發展,這些地區已具備條件落地生根,當地的需求和需求水平也在不斷增長。
山東東岳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張建宏
實現客戶一站式采購
“十四五”期間,東岳要聚焦創新力量,服務國家戰略,瞄準國際前沿,緊緊圍繞氟硅膜氫領域的稀缺、跨界和迭代,集中攻關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核心技術,力爭完成1000項發明專利、研發推出300種以上新產品。
與此同時,東岳將對標世界先進企業,實施標準引領工程,提供差異化、個性化專供料服務,滿足客戶一站式采購的需求;緊盯市場,為客戶提供私人定制服務。東岳將全力打造氟硅膜氫自立自強的中國樣板,向著世界一流氟硅膜氫供應商的目標邁進。
山西潞安化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王志清
依靠科技實現高端化
“十四五”期間,集團將創新作為重中之重,堅持科技驅動戰略,瞄準制約企業高質量轉型發展的關鍵技術,突出技術的撬動力,以安全、高效、清潔、低碳和可持續發展為重點,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整合國家煤基合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潞安和天脊集團兩個國家級技術中心、山西國控產業技術設計研究總院和國控環球工程公司等研發、設計資源,形成集研發、設計、制造、建設、生產、運營于一體,涵蓋基礎研究、技術中試、工業示范和技術集成與商業化為一體的高端開放技術創新體系。
力爭“十四五”末,化工產業板塊整體實現精益運行、效益發展,推動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高端化,成為世界一流新材料產業生態圈的先行者。
江蘇盛虹控股集團董事長 繆漢根
目標:世界級紡織基地
“十三五”收官之時,盛虹首次邁入世界500強,成為全國唯一新上榜的民營企業。
在接下來的5年,盛虹將繼續立足國際產業格局,做大做強全產業鏈,在打造世界級標桿石化項目的同時,加快化工新材料、高端用化工品等精細化工產業建設和布局,填補國內化工領域空白。
將盛虹石化產業園打造成世界級產業基地,以可持續發展目標為引領,投資近100億元,進一步加大綠色纖維技術研發和產業布局。
打造全球最大的綠色纖維生產基地和標桿項目,加快推進連接石化、化纖和印染的全產業鏈工業互聯網建設,通過大數據協同與集成,形成上游原料到終端產品、技術研發到下游應用的高效、智能融合新模式,打造集數字互聯、研發創新、量質并舉、應用拓展為一體的世界級數字化紡織基地。
河南心連心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興旭
堅持以肥為主肥化并舉
“十四五”期間,心連心要緊跟市場步伐,堅持以肥為主、肥化并舉的經營發展方向和低成本+差異化競爭策略,堅定不移地做好研發、市場服務、低成本建設。
我們已將2021年定為集團的轉型升級年,重點完成綠色制造項目,實現主裝置工藝技術的轉型升級;開穩九江大項目,建設好第三生產基地;重點打造安全生產、技術研發、營銷、人力資源、財務和信息化六大系統,支撐集團化、基地化發展升級。
石化聯合會煤化工專委會專家、杭州碳氫科技研究有限公司專家技術委員會主任 李大鵬
爭取完成裝置升級改造
“十四五”要瞄準現有工藝、裝備存在的問題和缺陷,更新理念,創新技術工藝,對現有工藝和裝備進行優化升級改造,大幅節能減排,提升裝置盈利水平和競爭力。
比如,國內已運行的627臺大型氣流床氣化爐,每小時生產高溫粗合成氣達6000萬立方米,目前初步凈化除灰的途徑全部是將上千攝氏度的帶灰粗合成氣直接進入水中激冷。
這樣不僅損失了大量氣化反應熱,還平添了灰水處理工序,抬高了整個裝置的綜合能耗和運營成本。若增加一臺流化床廢鍋,使粗合成氣進入流化床廢鍋除灰降溫凈化,初步凈化的合成氣與水蒸汽直接進入變換工序,不僅大幅減少了變換工序蒸汽消耗,還省去了灰水處理工序。
經模擬測算,每氣化1噸原煤,可副產10兆帕、0.82噸的高品質蒸汽,同時消納處理80噸/小時濃鹽廢水,濃鹽廢水中的雜質還能轉化為無害的玻璃體作為建材或油田壓裂支撐劑。若這一小小的技術創新和改造嫁接到全國627臺氣化爐上,每年可節煤189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51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