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新聞資訊網站首頁新聞資訊
曾興球:油氣企業如何向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轉型
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在全球范圍內已形成共識,已有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明確提出碳中和的目標,采用碳關稅、碳排放權交易等措施控制碳排放總量,引導投資向綠色低碳產業發展。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主動承擔責任,從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出發,提出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中國既是能源生產大國,又是能源消費大國,還是碳排放大國。據國際能源署(IEA)2022年4月統計,2021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363×108t,中國排放總量為119×108t,占比33%;按2022年6月bp 的統計數據,2021年世界二氧化碳總排放量389.8×108t,中國為120.4×108t,占比30.9%。2030年以前中國能消費總量與碳排放總量還會有所增加,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任務是相當艱巨。
來源:《世界石油工業》2022年8月第29卷第5期
碳達峰、碳中和是中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國為什么要選擇這樣一條艱巨之路,堅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呢?簡要回答,就是為了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持續發展,為了盡快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碳達峰、碳中和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是由中國經濟建設發展新階段決定的。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睘橹袊洕l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任務。碳達峰、碳中和就是推動企業“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內中國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發展戰略的基本方針。中國煤炭、石油、電力等大型國有能源企業紛紛采取具體措施,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抓住機遇,及時向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轉型,初步見到一些成效。
能源轉型和能源企業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
2021年中國能源行業二氧化碳排放105.2×108t,占全國總排放量的87.4%,比2020年的88%略有減少,但仍然占比很高。因此,強調能源企業向綠色低碳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顯得尤為重要。企業發展得好不好,不能只看規模擴張的速度,而是要看能否向社會提供綠色低碳高質量的產品、提供綠色低碳高質量的技術服務和社會服務。重點要看企業經營水平是否持續提高,企業資產結構是否符合綠色低碳要求,資產質量是否提高,資本實力是否增強。
在全球能源市場大變革的新形勢之下,中國能源企業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就是要積極推動能源革命,促進能源轉型,按照清潔、綠色、低碳、高效的要求,提供質量合格、價格合理的能源產品,保障能源供應安全,為國民經濟建設持續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油氣企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轉型的幾點建議
一、轉變經營理念,理順發展思路
轉變理念是解放思想,向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轉型的前提思想條件。沒有新理念,就沒有新思想;沒有新思想,就沒有新舉措。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石油天然氣企業重組改制,經營實力和市場競爭能力有很大提高。但對標國際先進企業,從總體上看,經營理念和經營方式仍然不適應市場變化的需要。長期以來,中國油氣企業發展高度依賴于油價,國際油價高,企業效益好;油價低位徘徊,企業經營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略顯不足。國際油價對油氣企業,包括上下游,乃至石油天然氣化工企業的經營效益影響很大,這是客觀事實,但不能“唯油價是從”,“靠油價吃飯”。關注油價變化的目的是為了理解市場發展的趨勢,采取積極措施應對市場變化,爭取企業經營的主動權。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油氣對外依存度分別已達到72%和43%,碳達峰之前還有升高的趨勢。國際油價相對低一些,對國家大局是有利的,作為國家大型石油企業,要積極參與全球市場治理,千方百計穩定全球市場“供大于求”的基本態勢,控制油價不要上升得太高,以便中國獲得更多利用國際資源的機會。放眼國際大型油氣公司,無不正在努力改變自己的經營方式,以適應國際油氣市場的變化。中國油氣企業更要從國家的利益出發,主動轉變經營思路,強化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理念,按照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要求,倒逼我們企業自覺加壓,擯棄粗放型的經營模式,加速向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轉型,提升企業經營水平,提高綜合競爭能力,全方位夯實企業基礎工作,全要素打造世界一流企業。
二、重視油氣資源開發,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始終是中國能源企業,特別是油氣企業考慮問題的基本出發點,是企業經營發展的戰略任務。俄烏沖突暴發以來,雙方都以油氣資源為“武器”,突顯出油氣資源戰略地位的重要性。由于美歐限制俄羅斯油氣出口,導致歐洲出現能源短缺,推高國際油價,引發金融通脹,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運行受阻,世界正在遭受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另外,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世界經濟復蘇步履艱難,近年來油氣行業上游投資大幅收縮,2021年全球油氣勘探開發投資下降到3680億美元,只有最高年份的一半,新產能建設脫節,未來國際市場,油氣資源供應存在諸多風險。
事實說明,“資源為王”的時代還遠未過去,大國博弈,地緣沖突,歸根到底還是為了爭奪資源。我們強調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并不是盲目退出傳統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傳統能源,與光、風、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是一個互補互生,互相支撐的關系。光、風、生物質等新能源綠色、低碳、可再生,未來一定會替代傳統化石能源。最近10年來,光、風、生物質等新能源發展很快,由于一些關鍵技術還有待突破,基礎設施建設還需要加快完善,近10~20年內,新能源還沒有能力完全替代傳統化石能源。2021年中國低碳清潔能源在能源消費總量中占比為17.29%,其中光、風、生物質為7.18%,水電7.77%,核電2.34%。中國碳達峰、碳中和實施路徑規劃到2060年,以光、風、生物質為主的低碳清潔能源,在能源總消費量中占比要達到70%~80%,清潔能源要在當前的基礎上翻兩番多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就是中國能源向綠色低碳轉型的過程,油氣企業要發揮主要支撐作用,牢牢端穩能源安全的飯碗,大力開發油氣資源,為發展新能源創造條件。油氣企業要做好2件事:(1)要加大國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的力度,穩住年產原油2×108t,力爭有所增長,要大力增產天然氣,繼續做好常規油氣勘探開發這篇大文章,努力拓展非常規油氣領域,搞清國內資源,充分挖掘國內資源的潛力;(2)要樹立全球資源配置的思想,立足國內,發展海外,繼續“走出去”,深化國際產能合作,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建設多點、多元、多渠道油氣供應基地,保障中國油氣資源供應安全。
三、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投資效益
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投資效益,是推動企業向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重要支撐點,對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俄烏沖突改變了國際油氣市場的格局,石油企業面臨的外部市場環境越來越復雜。石油企業作為中國油氣資源的主要供應商,要滿足消費升級對油氣的需求,企業要提升內在的經營能力,把企業建設成為高水平的服務平臺,降低生產成本,為市場提供質量合格、價格合理的油氣產品。
降本增效不僅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企業高水平治理的重要任務,能不能降本增效,也反映企業的經營能力和發展潛力。中國企業降本增效的潛力非常大,根據《財富》世界500強剛公布的數據,中國共145家公司入圍,其中大陸(含香港)136家,臺灣9家。按規模排序,中國國家電網、中石油、中石化分別排第3、4、5名;按利潤排序,沙特阿美1054億美元高居榜首,??松?、雪佛龍、殼牌等公司都位于前列。中國大陸136家企業的平均營業收入(809.8億美元)、平均總資產(3580億美元)、平均凈資產(431.8億美元),都超過了世界500強的平均水平,但是,中國企業的盈利能力與世界500強公司的平均水平差距拉的比較大,美國進入世界500強共124家公司,平均利潤100.5億美元,而我們平均只有41億美元,相差了將近2.5倍。企業干部職工要認清形勢,提高效益意識和成本意識,從上游到下游全產業鏈的各個生產環節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控制成本,提升企業經營效益。
管理和技術是實現降本增效的兩個基本方面。技術是基礎,管理是手段。掌握新技術,加上精細管理,將技術迅速轉化為生產力,降本增效就會見到實效。要發揚傳統管理的優勢,注重基礎工作,加強隊伍建設,完善規章制度,這些方面依然很重要。在新形勢下,要強調技術的作用,一支不掌握新技術的隊伍,打不了勝仗,技術不更新換代,企業生產經營不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準噶爾盆地南緣高探1井打出40年來第一口1000m3/d以上的高產油井,推動準噶爾盆地勘探獲得重大突破,又一次說明,抓住技術突破這個中心環節,將管理實心化,企業生產經營就能夠更上一層樓。
四、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布局
企業向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轉型,要緊密結合企業發展戰略目標,根據市場變化,優化產業結構。過去幾十年里,在高油價、高利潤的驅使下,油氣產業一度投資過快過猛,形成結構性產能過剩,新產品、新產業開發滯后,區域發展也不平衡。面對國際市場格局的新變化,石油企業做法:(1)要通過“三去一補”優化產業結構,要按綠色低碳的原則,剝離不良資產、盤活存量資產、引導增量資產,升級傳統產業,開發新型產業,把發展傳統能源產業與開拓新能源產業緊密結合起來,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2)要調整產業布局,調查研究現有產業布局存在哪些不合理的地方,逐步予以調整,該停的要停,該轉的及時轉,改變原材料供應、產品銷售與市場脫節的現象。企業與市場的發展不協調,勢必提高企業綜合成本,增加無效供應。(3)要優化投資方向。投資方向決定投資效益,選擇投資項目,要認真做好風險評估,加強投資風險管理。資源型企業當然要重視資源開發,要從單純資源導向型投資,轉型到資源、技術綜合導向型投資的方向上來,要從單純依賴資源開發的傳統發展方式中解脫出來。優化資源配置,發揮現有人才、技術、信息、資金的作用,進行效率變革,提高勞動生產率及全要素生產率,引導企業持續發展。
五、深化企業改革,增強經營活力
深化企業內部機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用新體制、新機制調動企業干部群眾的積極性。要特別重視企業用人制度、分配制度、決策制度、管理制度、監管制度等重點領域的改革。這些都是影響國家利益、企業利益、員工利益的基本制度,也是改革的難點,要通過改革把人心凝聚起來,發揮每個員工的主動性,提高工作效率,增強企業的活力。企業只有改革舊有的不合理的規章制度,使企業真正成為獨立的市場競爭主體,按市場規律辦事,才能夠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先機。企業經營效益差,生產、科研、員工福利欠賬多,創新動力不足,主要原因是改革滯后。發展是硬道理,改革是推動發展的根本道理,是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推動企業向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關鍵在于企業各級領導干部。要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大力培養有能力、有作為、敢于改革、善于創新的青年干部,教育各級領導干部自覺加強學習,從計劃經濟思維模式轉到市場經濟思維模式,從規模建設型轉到質量效益型,主動適應綠色低碳市場新秩序,轉變領導作風,深入群眾,帶領群眾一起探索企業發展的新路。
六、改善創新環境,加大創新力度
現代企業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于理論、制度、技術、文化等領域的創新,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越來越多地體現在創新能力上。創新能力決定一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的基礎地位,創新已經成為了發展的第一推動力。改革的本質意義就是推動創新,用創新的方法擺脫舊的束縛,才能真正解決企業的增量問題。石油企業近幾年涌現出一批創新的優秀成果,創新的形勢很好,但與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比,技術創新總是是滯后于油氣行業發展的要求,技術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較還有一定的差距。向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轉型,大型國有油氣企業要利用好現有條件,發揮科技攻關主力軍的優勢,組織研究傳統化石能源綠色開發技術體系,減少和消除油氣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要加強賦能技術研究,大力發展數字技術,建設智能、智慧油氣田,要聯合新能源開發技術公司,合作研發節能、儲能、氫能、碳捕捉、碳利用技術,助推建設綠色零碳園區和分布式能源供應基地,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多做貢獻。
石油企業是一個人才聚集的地方,創新資源非常豐富,創新的領域也很廣闊,關鍵是要改善創新環境,完善創新機制,增強員工創新動力,在關鍵環節以及關鍵技術問題上加大創新投入。據國際機構統計,2018年中國企業的研發總費用不及美國的一半,研發總投入排名的2500個企業中,進入前50名的中國企業僅華為一家公司。企業內部缺乏一種鼓勵創新的氛圍,不少人才埋沒在舊機制里面。企業要把生產發展過程中技術上的難點熱點問題,當作科技研發的重點,分層次分類別組織攻關,整合應用技術,強化核心技術,研發前沿技術,培育自己的“獨門絕技”。中美貿易摩擦的事實告訴我們,企業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前沿技術是無法引進的,唯有立足自主創新、持續創新,才能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要設計一種新制度,創造一種新環境,讓創新者得到鼓勵,使懶惰者受到鞭策,激發人人勇于創新,形成萬眾創新的生動局面。
七、擴大對外合作,提升國際化經營水平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石油企業按照黨中央的部署,率先擴大開放,“引進來”“走出去”,參與國際合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國際油氣市場新格局,企業向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轉型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總結幾十年來對外合作的經驗,提高企業國際化經營水平。(1)要進一步開放國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上游市場。既要充分發揮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等大型油企的主力軍作用,同時要放寬準入條件,允許民營企業和其他國有投資主體投資油氣行業,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加速國內油氣勘探開發的步伐。(2)要擴大對外開放,降低準入門檻。要根據市場變化,研究新的合同框架,設計新的商務模型;完善各類稅費制度,建設良好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吸引外國資本和先進技術,激發國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市場活躍度。(3)認真貫徹“走出去”的方針。鑒于中國油氣資源有限,對外依存度不斷攀高,中國石油企業要積極參與“一帶一路”能源建設,加強與周邊國家開展油氣合作。要優化海外資產結構,提高海外投資抗風險能力,提高合作項目管理水平,與投資項目所在國共商共建共享,以項目建設為基礎,建立利益共同體,建設油氣安全保障供應體系。
八、加強文化建設,提升品牌價值
企業的品牌價值不是靠時間沉淀得到的,而是通過不斷創新,不斷適應新的環境,經過市場的洗禮而生存發展起來的。企業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就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獨樹一幟。
品牌是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的,品牌是通過高質量的業績獲得的。綠色低碳是現代企業的新品牌,這種品牌只能是在新技術引導下,利用人工智能、互聯網等先進科技改造傳統產業的過程中產生。石油企業要用優質產品和優良服務,在人民群眾中樹立起好口碑,從而贏得市場的青睞。石油企業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歷代石油前輩們艱苦創業,為我們留下許多不朽的精神財富。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傳統優秀文化,注入新時代的先進文化,提升公司的品牌價值。通過企業文化建設增強員工的歸屬感,調動大多數人的工作積極性,建立起推動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體系,依靠文化的力量促進企業向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轉型。
簡介
曾興球(1943—),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油氣田開發專家,在稠油開采技術領域有較深的造詣。曾任中國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公司副總經理、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勘探生產公司副總經理、對外合作經理部總經理,中國中化集團公司總地質師兼國際石油勘探開發公司總經理,現任中國投資協會能源投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