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新聞資訊網站首頁新聞資訊
【廣州新聞發布】廣交會,歸來!
3月24日,廣州新聞發布發布了《廣交會,歸來!》,內容如下:
每年4月和10月
“中國第一展”——廣交會
總會如期而至
疫去春來,第133屆廣交會,將全面恢復線下展,定于4月15日至5月5日分三期在廣州舉辦,同時常態化運營線上平臺,為全球客商提供全天候在線服務。
廣交會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對外貿易的重要平臺,是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重要渠道。
廣交會的“威水史”
廣交會創辦的初衷,是為了突破西方經濟封鎖,創取外匯,解決新中國經濟建設對進口物資的需要。當時,新中國急需打開一條通往國際市場的路,舉辦展覽會,邀請港澳和東南亞等地客商參加,當面洽談,看樣成交,成為破局之舉。而這個展覽會的舉辦城市,要有對外貿易基礎,還要有獨特的區位優勢。
放眼當時的中國,廣州是不二之選。
從歷史上看,廣州號稱“千年商都”,對外貿易歷史悠久;從區位上看,廣東臨近港澳,對于港商和東南亞商人來說最為便捷。那時,“春交會”“秋交會”就是生意人們對每年春秋兩屆廣交會的別稱。
首屆廣交會展館面積9600平方米,分設五個展館,分別是:紡織品、工業品、食品、土特產品、手工藝品。當時邀請了19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300名采購商參會。1957年兩屆廣交會總成交達8700萬美元,相當于全國創收現匯收入總額的21%。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廣交會成為了中國外貿的晴雨表和風向標,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縮影和標志。創辦以來,廣交會歷經風雨、從未間斷,已成功舉辦132屆,與全球229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系,累計出口成交約1.5萬億美元,累計到會和線上觀展境外采購商約1000萬人,有力地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貿易交流和友好往來,展現了新中國經濟建設、對外開放和外貿發展的巨大成就。
廣交會聯動大灣區
廣交會扎根廣州。從空間維度看,廣交會的舉辦地廣州本身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地處中國對外開放水平最高、經濟最為活躍、產業體系特別是制造業最為健全的地方,將有力支撐廣交會打造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平臺。
67年來,眾多大灣區產業、企業與廣交會共成長,借助這一國際化平臺走向世界。廣佛惠超高清視頻和智能家電產業集群、廣深佛莞智能裝備集群、深廣高端醫療器械集群......代表國內最高水準的產業集群,通過廣交會,暢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實現高質量發展。
就在3月,廣交會全球貿易推廣活動在港舉辦“香港專場”,單月采購需求超800萬美元。精準的一對一貿易對接,為廣交會展客商提供線上服務,使供采雙方在廣交會平臺上挖掘潛在商機,實現互利共贏。
廣交會將有助于粵港澳大灣區更好融入全球市場體系,有助于推動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有效對接,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更高層次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強化粵港澳大灣區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支撐作用。
最后,翻翻廣交會的國際“朋友圈”
廣交四海賓朋,誠待八方商客。自創辦以來,廣交會與全球2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系,不僅是貿易的橋梁,也是友誼的紐帶。廣交會的“朋友圈”從首屆的19個國家和地區,擴大到目前的229個。凡與中國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幾乎都有采購商與會。參加廣交會,就等于走遍全中國,因而廣交會成為商家的首選。
歷屆廣交會,全球客商絡繹不絕。眾多海外采購商來到廣交會,接觸到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開啟“從中國買”到“往中國賣”的轉變,越來越多的采購商和參展商成為廣交會的“老朋友”。在他們眼中,廣交會早已超越了交易平臺的功能,為境內外企業搭建了高效的溝通交流、供采對接、貿易合作的渠道。
廣交世界,互利天下
4月,廣州見!揚州龍川鋼管有限公司